工作动态

海丝气象文化赋能,科普研学融合发展

——南安成功举办2025年世界气象日主题系列活动

来源:福建省南安市气象局 发布时间:2025-03-26

为纪念第65个世界气象日,发挥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3月21日—22日,南安市气象局围绕“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开展2025年世界气象日主题系列活动。活动设置“1个主会场+1个校园科普专场”的形式,通过创新融合海丝世遗文化与现代气象科普,唱响一支好评如潮的海丝气象文化交响曲。

活动主会场。3月22日,市气象局联合泉州市气象局、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体旅局、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16家单位在九日山内广场共同举办南安市2025年世界气象日主题活动暨“海丝起点 九日寻风”海丝气象研学活动(第二届),泉州市气象局副局长林中鹏、南安市政府副市长邱雪亮等出席活动。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竺可桢爷爷的故事》《诗童探古风》《节气之美》等特色气象文艺表演拉开活动序幕,现场公布了首批气象研学合作单位,赠送研学体验教具,聘任首批“海丝气象研学导师”“海丝气象小讲解员”,并开展“海丝起点 九日寻风”海丝气象研学课。

通过《风的奥秘》研学课程串联九日山世遗文化中的气象智慧,设置古今测风仪器的演变、东峰石刻里的祈风密码、西峰石刻里的祷雨故事、南安四贤话温陵气候、气象仪器科普互动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科普等6个点位。学生通过观摩古代测风仪器模型、触摸现代风向风速传感器,零距离感受气象科技演变;在东峰祈风石刻前破解航海季风规律,于西峰祷雨碑文中探寻农耕生态智慧;更通过模拟天气现象、降水观测体验、模拟增雨火箭弹发射等互动实践,沉浸式学习气象观测技术,让青少年在触摸历史与科技的交融中,架起古今气象对话的桥梁。

当气象科技实践的思维火花仍在跃动,气象文化美学的探索之旅已然开启。在DIY非遗气象文化砖雕体验区,孩子们化身“小小非遗匠人”,以刀为笔,在红土烧制的瓦块上专注雕刻,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化为稚嫩灵动的纹样。与此同时,15名学生与导师携手共创,在长达8米的素绢上挥毫泼墨,以缤纷的色彩诠释武荣的四时之美。同步展出的“海丝气象我来画”优秀作品展,汇集了几十幅往届优秀画作,以孩子们天马行空的笔触将气象文化元素演绎得鲜活生动,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品鉴。

校园科普专场。3月21日,市气象局与北山实验小学联合开展“童心探气象 共筑科普梦”——首届科技节活动,签订“党建引领促提升,气象科普助成长”联学联创联建协议,旨在共同打造具有“北山”特色的气象教育特色学校,共推校园气象科普高质量发展。

活动现场,共设置“五大沉浸式科普关卡”,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流水线”式气象科普探索之旅。学生们在人工影响天气模拟演练中亲手操作火箭发射架,沉浸式体验增雨作业流程;通过气象灾害防御课堂系统学习暴雨台风避险技能;化身“小小观测员”零距离接触气象观测仪器,感受“可触摸”的气象科技;在预警信号连连看游戏中,寓教于乐强化应急响应知识;最后通过有奖问答环节总结实践所得,点燃探索气象奥秘的热情。

两大活动会场吸引超500名师生、家长参与,现场气氛活跃、热闹非凡。通过“气象+文旅+教育”创新模式,既挖掘了九日山千年祈风仪典的科学内涵,又构建了校内外联动的科普体系,为提升全民气象科学素养注入新动能。未来,南安局将持续深化海丝气象文化品牌建设,推动气象研学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发挥气象科技、气象预警先导作用,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联系电话:010-68406821 传真:010-68406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