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深入平流层“高空听诊”,呼和浩特气象站成功施放平漂式探空气球

来源:呼和浩特气象站 发布时间:2023-04-15

从呼和浩特到张家口,近百公里,用时近1小时,飞到26000米高度后,外球爆炸,内球成功实现平漂,开始7小时的工作——近日,呼和浩特气象站里,呼和浩特气象站首次平漂式高空气象观测实验取得阶段性成功。而接下来,类似这样的平漂式探测实验将在内蒙古持续进行,努力探索新一代大气高空探测模式。        利用探空气球携带探空仪以自由升空的方式进行高空气象观测,能够高空直接“搭脉”气象环境,获得最为准确的“诊疗数据”,在气象学发展、天气预报、气候监测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而这种平漂式高空气象观测,在我国仍处于试验阶段,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究竟平漂式高空气象观测有何特别?会如何影响我们生活?让我们一起到呼和浩特气象站,找寻答案。 内外双球合作,高空气象观测的升级版         12月17日,6时30分,位于山顶的呼和浩特高空气象观测站被大雾笼罩,能见度不超过500米。大气探测观测员田泓和王晓龙在进行每日常规的探空气球准备外,多了一项新任务:平漂式气球的准备工作。        与普通探空气球相同,专用的平漂式气球也用天然乳胶制作,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能。不同的是,平漂式气球分内外双球,外球以自由升空的方式达到一定高度后爆炸,内球根据一段高度距离的姿态调整后开始平漂,大约5小时后,其携带的熔断装置根据设定时间对绳索进行熔断,仪器在降落伞的作用下缓慢坠落。为完成平漂,平漂式气球还配有专门的电子探空仪,准备时除了检测常规的气压、温度、湿度、定位外,还需要进行熔断检测以及精准的称重环节。      “配重,是气球达到平漂成功与否的关键。”田泓精准记录下气球放飞前的各项重量。在平漂式探测实验期间,呼和浩特站每日需早晚各放飞一次平漂式气球,以获得更多的实验数据。“施放平漂探空气球在早晚两个时段略有不同,在白天气温逐渐上升,探空气球上升阻力减小,通过计算配出来的负重随气球一起升空,晚上则相反,配重不随气球升空。” 数字看着简单,但却是试验很多次才得出的计算公式。 “这项探测技术在我国还处于试验阶段。”呼和浩特气象站高级工程师赵毅勇说,为确保顺利使用升级后的仪器设备,成功实现气球在平流层水平漂移探测,观测员们不仅前往中国气象局探测中心学习,还要接受平漂式探空气球施放现场培训,确保平漂收集的数据更精准,加速该项技术的普及应用,更好服务社会生活。 全程8小时,深入平流层“高空听诊”       6时50分,在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气球放飞前,平漂式气球就开始了它的旅程。探空员们拿出准备好的平漂式气球,在仓库里充好氢气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放飞气球。      相比常规高空气象观测气球90分钟就结束的“短途”旅行,平漂式气球的旅行更为漫长:顺利地话,1个小时之后它将升到2.5万米到3万米之间的高空,这时外球将爆炸,内球根据一段高度距离的姿态调整后开始平漂,它将会在平流层开始4小时至6小时的漂流,之后气球所携带熔断装置将按时切断悬挂仪器的绳索,探空仪将在降落伞的作用下匀速下落,实现从高空至地面的二次观测。整个过程中,探空气球上GPS探空仪就是“听诊器”,能收集“气球上升、平漂、下降”三个阶段、精准到秒的气象要素,可谓“一举多得”。      “试验观测的数据经过处理后,可转换为数值预报模式,可以为灾害性天气过程提供连续详细的资料,为本地及相邻地区的气候变化以及相关气象科研提供有力支撑。”呼和浩特气象站高级工程师赵毅勇说,与普通探空气球自由升空方式观测获取两次探空资料不同,平漂观测试验可通过气球上升、平漂和下降,在不加密探空次数、不增加额外探空成本和探空站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加密,弥补现有观测无法实现平流层(距离地面10公里至50公里)连续观测的空白,打破高空探测因观测时次的限定。        应对气象变化,气象观测手段正不断升级。包括呼和浩特在内,平漂式探测实验正在内蒙古二连浩特、东胜、乌拉特中旗、通辽等地开展。未来,我国“下一代”探空系统平漂式——探空组网系统将诞生,大大提高探测效益。(通讯员:王晓龙 田泓)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联系电话:010-68406821 传真:010-68406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