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动态

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举办开放日活动,以科技力量守护湾区

来源: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 发布时间:2025-10-22

小朋友参观卫星轨道模拟模型(柯凌 摄)

2025年10月18日,在第36个国际减灾日到来之际,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成功举办了以“防灾减灾,护航全运”为主题的公众开放日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向公众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更着眼于即将到来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展示了气象科技如何为大型体育赛事保驾护航,吸引了300余名公众积极参与。

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深刻揭示了从被动救灾向主动预防的全球性转变。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作为国家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承担起科普宣传的社会责任。活动当天上午,参与公众齐聚一堂,怀揣着对气象科技的好奇心,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之旅。

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公众首先参观了地面站最具标志性的极轨与静止气象卫星接收天线群。这些巨大的天线锅如守护湾区的“天穹之眸”,精准接收着来自太空的风云气象卫星数据。经过生动的讲解,公众了解到这些原始数据如何被转化为天气预报、台风路径预测、森林火险等级评估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服务产品,深刻体会到气象卫星在构建“韧性城市”中的核心作用。

考虑到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11月在粤港澳大湾区联合举办,本次活动还以科普影片和互动问答,向公众展示了气象部门如何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为大型体育赛事提供精细化的气象保障。从赛场风速、湿度的实时监测,到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预警,再到空气质量的动态评估,一系列高科技应用让公众对气象服务的精准性与重要性有了全新的认识。

除了硬核的科技展示,活动还参观了风云卫星博物馆、航天卫星科普互动馆。馆内陈列的卫星模型和历史资料,生动再现中国气象卫星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激发了在场每一个家庭,尤其是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科学探索热情。

将气象科普与国家重要议题和大型活动相结合,是创新科普形式、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未来,地面站将继续秉持开放、共享的原则,举办更多贴近生活、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让前沿的气象科技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为提升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以及保障粤港澳大湾区的平稳运行贡献科技力量。

公众认真聆听老师介绍(李立城 摄)

公众参观并了解天线群(曹皓东 摄)

公众参观博物馆(肖华 摄)

公众体验天气预报小主播(李丹璇 摄)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联系电话:010-68406821 传真:010-68406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