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动态

以志愿之名,播撒气象科学的种子

大连海事大学气象科普志愿者服务世界气象日活动侧记

来源: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 发布时间:2025-03-26

3月22日,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2025年世界气象日”科普开放日活动圆满落幕。作为活动的承办单位,航海气象小组的指导教师、航海学院退休老教师和20余名学生志愿者以专业和热情,为1300余名中小学生、家长和市民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气象科普盛宴。

在这场活动中,小组志愿者们不仅仅是活动的“纽带”,更是公众与科学对话的桥梁。面对小朋友,他们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用生活化的语言拆解,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举例,帮小朋友们理解温度计、风向风速仪、探空气球……的原理;面对科研人员,他们梳理气象观测仪器的历史发展脉络,指出目前最新的技术和气象发展的趋势,为多领域交叉科研提供思绪。

精心筹备:从“0”到“1”的志愿初心

活动筹备伊始,航海气象小组便确立了“科普为民,质量先行”的宗旨。在航海学院党委的指导下,小组全体志愿者提前一个月便投身准备工作。为提升讲解的专业性,小组组织了两次气象观测仪器的原理培训,并赴大连市气象局学习目前最新的气象技术,了解国家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和高空探测站的布置;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参观者,志愿者们设计了通俗易懂的讲解剧本,并反复模拟演练,确保内容既严谨又有趣。活动前,志愿者们分工协作,调试设备、布置互动道具。从搬运气象仪器到测试电子屏播放效果,从设计互动问答题目到制作专业科普讲座PPT,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组员们的用心。

   

活动当日:志愿服务的“多重角色”

清晨八点,志愿者们已全员到岗。他们身着统一的制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第一批参观者。在活动现场,航海气象小组的成员化身“科普讲解员”“秩序引导员”和“互动导师”,用行动诠释志愿服务的多元内涵。     科普讲解员:让知识“活”起来     在气象观测场和高空探测展台前,志愿者手持风速仪、气压计等设备,用生动的语言讲解仪器原理。“风是怎样被‘捕捉’的?大家看,当气流经过这个叶片时……”小组成员一边操作仪器,一边引导孩子们观察数据变化。面对市民关于“气象导航如何保障航海安全”的提问,负责主讲的同学结合航海学院的专业特色,用船舶航行实例和船舶避台的历史发展深入浅出地解释,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秩序引导员:守护安全与效率     活动当日一早,负责秩序引导的数名志愿者便守候在校门与展区入口。他们分批引导预约观众签到、有序入场。面对络绎不绝的人流,志愿者们灵活分组:有校门口负责引导的接待组,有会场负责维持秩序的安保组,有根据人流量实时引导分流的分流组。“请家长牵好小朋友的手,跟随我前往天象馆,现在天象馆内正在进行观云识天科普讲座”、“气象观测场人流较少,可优先体验!”——清晰的提示与微笑指引,让上千名参观者在高峰期仍保持流畅动线。一位携全家十余人前来参加活动的观众表示:“从入场到离场,全程井然有序,志愿者们的应变能力令人安心!”

        互动导师:点燃探索热情     “雨滴是怎样到筒里来的?”“气压表还能测高度?”在互动体验区,志愿者们设计了趣味实验和小游戏。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亲手体验天气预报中1cm降水的实际现象,通过分析卫星云图识别活动当日会场上空云的状况……现场热闹非凡,惊讶声和欢呼声不绝于耳。一位家长感慨:“这些学生们不仅讲得清楚,还特别会调动孩子的兴趣,连我都想参与!”

志愿心声:在服务中成长,在奉献中收获
    活动结束后,航海气象小组召开了总结会。志愿者们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当一个小女孩指着云图问我‘台风会不会来找我’时,我突然意识到,科普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种下思考的种子。”、“听到家长说‘你们让气象变得有意思’,我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社团指导老师对此次开放日活动予以高度评价:“本次开放日活动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小组成员的压力我感同身受,但你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展示了航海学子的坚韧和顽强,本次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播气象知识,更在于自我成长。”
尾声:志愿精神永续,科普步履不停
    本次科普系列活动中,航海气象小组累计提供志愿服务时长超过200小时,许多孩子在留言簿上用稚嫩的笔迹写下“原来气象知识也可以这么酷!”、“有志者事竟成,加油,海事大学!”……,这正是对志愿者们最温暖的回报。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联系电话:010-68406821 传真:010-68406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