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动态

“对话苍穹”厦门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活动精彩纷呈

来源:厦门市青少年气象天文科普基地 发布时间:2023-05-17

今年5月12日是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厦门市青少年气象天文科普基地紧紧围绕防灾减灾日主题,在厦门市气象局、厦门市气象天文学会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科普基地主阵地作用,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双线并行的“对话苍穹”气象科普系列活动,在鹭岛掀起一阵阵气象科普热潮。

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进校园,提升学生防灾意识

防灾减灾日活动走进高校,与厦门知名高校联动,展开多场别开生面的“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专题知识竞赛及科学小实验。

“哇,好神奇呀!”一声声惊叹从教室中传来,走近一看,团团云雾充斥着教室,学生们闪烁着双眼紧盯着前方,5月9-10日,气象科普研学导师分别来到了滨北小学和槟榔小学,运用液氮进行了气象科普实验,向同学们科普常见的气象灾害。将热水倒入液氮里会发生什么?液氮零食是什么味道?液氮爆炸又会是怎样刺激的场景?在研学老师的生动演示下孩子们经历了一场奇妙之旅,在液氮爆发的云雾中,隐约看见孩子们正往内心播下气象科学的种子。

 

5月11日,厦门市气象服务中心与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经济系自律会联合举办了气象防灾科普市集活动。

活动现场,师生们被气象科普宣传展板吸引,踊跃参与气象防灾科普知识竞赛,气象科普志愿者通过分发《厦门经济特区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守信宣传扇、气象科普知识手册以及厦门市气象局文创产品等。

为增强气象科普宣传的趣味性,志愿者还提供了VR设备,师生们能够沉浸式体验气象灾害的威力,寓教于乐,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师生们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和避灾自救的知识和能力。

防灾减灾大研学,气象科普“有用”且“有趣”

5月12日,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五、六年级的600位学生来到了海沧区天语舟气象科普园区,探访中国厦门台风科技馆。

台风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消亡?台风的立体结构是怎样的?台风的命名与除名又是根据什么决定呢?在讲解员的带领和介绍下,孩子们体验了一场台风探秘。台风施虐后城市满目苍夷,电线杆被折断、轮船被掀翻,树木被连根拔起……孩子们走过台风的灾难场景展区,惊叹着台风的破坏力。在海上航行过程中,遇到了大风天气要如何应对,孩子们化身小小船长,在晃动的船中感受强风对船造成的影响。“今天厦门的天气是多云转晴……”孩子们走上台前,体验了一回天气播报员,为小伙伴们播报天气。在5月12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的这一特殊的日子里,孩子们通过新奇有趣的体验,学习关于台风的科学知识和气象灾害防御技能,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以及防灾避险能力。

线上防灾减灾竞赛来答题,提升公众参与度

5月8日-14日,防灾减灾竞赛在官方微博上开赛,面向社会公众开展“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气象知识有奖竞答,网友积极参与,踊跃答题,积极科学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通过在线上答题抽奖互动、组建“粉丝群”、开展气象公众服务满意度调查、赠送粉丝科普周边等形式,对气象科普研学活动进言献策,增强双微粉丝粘性,提升公众服务水平,丰富厦门市青少年气象天文科普基地的活动内容。此次活动,让市民掌握必要的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和应急常识,提高了公众对气象工作的关注和了解,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防灾减灾进社区,减灾意识入人心

5月13日,厦门市气象服务中心走进霞溪社区,进行“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专题科普宣讲。

在本次专题科普宣讲中,服务中心颜廷霄图文并茂地为社区居民和学生们讲解台风、暴雨、雷电等防灾减灾知识,并且利用液氮实验来模拟强对流天气的危害。学生们认真听讲、积极互动,在有趣的课堂上,学习丰富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

举办本次活动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和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急意识,同时也增强了居民应对气象灾害的防范能力和水平。

版权所有 :中国气象学会
京公网安备 110401400179 京ICP备09060741号-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联系电话:010-68406821 传真:010-68406821